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八音河幼稚园    集团官方微博
 
集团新闻
专家点评
家长之声
媒体聚焦
 
  专家点评  

让家长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


   在《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详见《学前教育》1999年第4期)一文中我们谈到,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的要求超过任何时代。这种整体素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而是以高度的主体性品质(积极主动性、独立自主性、创造性)为核心的全面发展。这些品质反映在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
    
   幼儿期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有责任保护并促进其主体性的发展。为此,我们在积极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的教育任务的基础上,突出“自信·自主;关心·合作;探索·创造”的教育目标,引导幼儿以“学习的小主人”的身份“学生活、学学习、学做事、学做人”,在充分发挥主体性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发展他们的主体性。
    
    然而,我们在努力改革幼儿园教育,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这样艰巨的任务单靠幼儿园的力量是难以承担的。
    
    首先,影响幼儿发展(尤其是主体性发展)的不只是幼儿园教育。幼儿园只是儿童接受教育影响的环境之一。家庭是幼儿更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教育的功能。而且,由于亲子之间不可替代的血缘、情感关系,以及家庭影响的先导性、持久性等特点,家庭影响力在某些方面(包括作为人格特征的主体性方面)甚至超过幼儿园。事实上,幼儿的发展从来就是幼儿园、家庭、社会多方面教育影响力“汇合”的结果,今天更是如此。然而,多方力量的汇合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因为任何“力”都是有方向的。当家庭、社会与幼儿园教育方向一致时,其效果自然会倍增;反之则会相互削弱甚至抵消。因此,即使是为了实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我们也必须树立“大教育”的观念,打破关起门来孤军作战的局面,与家庭(以及社区)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合作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主导各方力量,使之支持、放大幼儿园教育的积极影响。
    
    其次,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园固然有自己的优势:拥有专业的师资、专门的设备、预定的课程计划、精选的教育内容,以及独生子女家庭所缺乏的儿童伙伴等,然而,与大自然、大社会相比,幼儿园毕竟只是一个小天地,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是非常有限的(这里的资源不仅指物质设备、空间条件,更包括教育者的知识素养和教育能力)。这种资源不足的缺陷在过去以直接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中或许并不十分明显,但在今天,尤其是在倡导“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学习、有效学习”的情况下,“资源不足”就真正成为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寻求合作伙伴,让家庭(包括社区)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来,已经成为一个应该而且必须重视的问题了。
    
    应该说,家园合作并非新话题,我国的幼儿园一直比较重视“家长工作”以及与家庭的“联系”和”配合”。但仔细分析起来,这种家园合作多多少少带有点“幼儿园中心主义”的倾向。因此,家长工作往往变成了“教育家长”,配合变成了“支配”,联系变成了单向的“信息输出”。来自家庭方面的反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不合胃口的意见有时被认为是外行话,是落后,是负担,是改革的阻力。不可否认,家庭和幼儿园会存在着一些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要求方面的矛盾与冲突,需要协调,家园合作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价值协商和价值协调的过程。然而,我们更应看到合作的意义和可能性,并努力在相互尊重、平等互惠的原则下真诚合作,共同承担起培养优秀下一代的重任。
    
    家园合作,按我们的理解,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长工作”,也不是一方为主的“配合”,而是两个同样肩负着人生启蒙教育重任的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之间的携手。二者的携手具有多方面意义和价值。
    
    1.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幼儿的发展可以说是整合从两种场所所获得的学习经验的结果。家园合作,可以使来自两方的学习经验更具一致性、连续性、互补性:一方面,幼儿在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中得到运用、扩展和提升。
     
    2.家园合作,家长与教师之间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会使幼儿获得安全感,学习一种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
    
    3.家园合作可以多方开发幼儿教育的资源。例如,家长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本身可以为幼儿园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也可以为幼儿园的教育需要提供多种支持和帮助;幼儿园则可以为家长提供各种有关教育的资讯,并指导家长充分认识家庭、社区环境的教育价值,学会积极利用它们来教育儿童。
    
   4.“教育是一种通过共同探索而进行的社群活动和文化分享”。家园合作为教师和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和经验共享的机会:家长可以分享幼儿教师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教师也可以从家长那里获取更多有关儿童的有效信息,了解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期望,并从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中获得帮助。幼儿园事实上变成了一个成人的“继续教育学院”:交流与分享使每个人既是学习者,又是教育者。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之间的对话、不同思想的碰撞、不同智慧的结合,将加深我们对教育、对人、对社会的理解,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总之,家园合作不仅有利于幼儿的发展,也有利于成人的提高,而儿童的发展,又是以成人的提高为基础的。认识这一点,对我们的课题似乎更为重要:因为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它更需要一个家园一致的适宜氛围。因此,在我们先行一步,围绕主体性发展问题进行幼儿园内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同时,如何争得家长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了。
    
   感谢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是她们用自己的爱心、智慧和努力,为家园合作打开了新思路,探讨出一些有效的途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们的经验在本栏目的后几篇文章中有非常具体而生动的展示,相信读者会从其中获得很多启示,而这里,我们仅作一简单的或许并不全面的概括。
    
   1.家园合作,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起密切的伙伴关系,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关心的话题----孩子,有一个共同追求的目标----孩子的健康成长。
       
   2.幼儿园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合作”中应该持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但必须真心实意地把家长视为自己平等的“对话者”和合作伙伴,视为儿童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的“主角”。
     
   3.合作的情感,是合作行为的动力和基础。而这种情感的建立,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对儿童的关爱,对家长的理解。接纳和尊重,对工作的负责态度。这些必将会换来家长的信任,并进而发展成为合作伙伴之间的亲密感情。
     
    4.沟通是家园之间、家长和教师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途径。沟通体现尊重,换来理解和支持。沟通有多种方式,家长会、“家园联系册”、请家长参与课程决策和教育过程、为儿童建立活动“档案”等等,都是很好的方式。但有效的沟通首先是心与心的交流,它不取决于形式,而取决于真情。
     
    5.家长既是教师的合作伙伴,又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资源。只要我们出于教育儿童的目的,本着尊重、理解、平等、互惠、协商、自愿的原则(而不是一味要求、利用,以至引起家长的反感),家长是会满足幼儿园的教育需要,积极支持我们的工作的。
    
    6.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有多重意义。让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不能强求,最好是吸引,以孩子为中介的吸引。孩子是联系家庭和幼儿园的纽带。孩子的情感最能感染家长。“只要我们的教育能真正把孩子们发动起来,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也就在其中了。”

    注:

     ①因本文的重点在家园合作,故社区的问题不多涉及。

      ②比如,直接教学时,所要教授的内容基本是预先准备好的,教师自然会用己之长,避己所短。当强调儿童的主动学习时,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及在探索过程中发现、提出的问题,教师未必熟悉并有所准备。教师固然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探讨,但借助家长群体的知识和智慧,无疑更有利于孩子学习。

     ③《儿童的百种语言》(英),凯若兰 ·爱德沃德等著,Ablex出版公司出版, 1998年。

     ④参见本栏目中《家长——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资源》一文。

     ⑤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资源”之前的“教育”二字。这个问题之所以要强调,是因为现实中也存在着把家长看做一种可以多方利用的资源(而非仅仅满足教育儿童的需要),并过分“挖掘”的现象,以至于造成家长的反感。虽然为了孩子,他们既不敢怒,又不敢言,但教育者的威信却常因此一落千丈。现在社会上所谓“黑色园丁”一词的出现,不是个别教育单位和人员不知自尊自爱的恶果吗?这固然是极个别的现象,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即使是出于教育的目的和需要,在具体操作时也要特别注意合理、适当、有节。家长有参与的积极性,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幼儿园在将家长“卷”入教育活动中之前,首先要站在家长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自己的工作,哪些需要家长全力支持,哪些工作只需要家长协助,哪些工作不需要家长亲自参与,只提供建议、材料等。然后,与家长率先沟通,将有关的计划与安排介绍给家长,听取家长的意见。这样,家长也才会从内心尊重、支持幼儿园,并为满足孩子教育的需要而心甘情愿地作贡献。见本栏目《以孩子为中介吸引家长参与》一文。
 
    作者:冯晓霞 王冬梅
    来 源:2000年第2期《学前教育》

冯晓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上一页: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
    
八音河教育集团       集团动态       广纳人才       发展之路       社会责任       入学申请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    隐私保护    |    法律声明    |    八音河地图
版权所有:八音河教育集团 © 2013  鲁ICP备11053351号-5